OA办公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 信息公开 校友服务 邮件系统 加入收藏

【心理抗“疫”系列】如何接纳负性情绪?

来源:宣传部 发布时间:2020-04-17点击数:

为了巩固疫情防控成果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放弃或改变了自己的部分生活。 减少了外出,牺牲了娱乐,无奈上网课,家人常争吵……各种或重大或琐碎的事情劈头盖脸倾轧过来,情绪就象着了火的炮仗,在身体里到处乱窜。软件工程学院对1502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,44.21%的学生声称心理状况受到了疫情的影响,其中感受最深的情绪分别是:焦虑、恐惧、孤独、忧郁、愤怒、失落、悲伤和冷漠。这样的调查结果让老师们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,同时也引发了对未知后果的担忧。无论是学生自己,还是老师和家长,大家都刻板地认为情绪会导致负性的结果。事实上,科学研究表明,情绪本身是中性的。它被定义为负性还是正性,更多地基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情绪的产生、意义和功能三个角度,重新诠释疫情引发的各种情绪,帮助我们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。

1.情绪能转换

疫情期间的“有限”生活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负性情绪,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,还有55.79%的学生没有受到影响。情绪是基于人对现实情境是否满足了内心需求的判断而产生的。当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下的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时候,可以通过降低或改变主观需求来转换情绪。比如,电影院在疫情结束前无法对外开放,我们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需求似乎没有办法直接地得到满足。但如果把电影“搬到”家里的电视上,与家人一起有仪式感地观看,那么不满的情绪就有可能被愉悦和满足的情绪替代。

2.情绪有意义

有时候,有些主观需求无法通过降低或改变的方式被客观现实满足,我们还是会无法避免地产生各种“所谓的”负性情绪。这种时刻我们不应忽视人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。负性情绪常常提示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。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,在提升对负性情绪耐受性的同时,发掘这些感受和体验背后隐藏的未被认识和表达出来的需要、渴望和信念。这是一个契机,可以借此深入了解自己,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,寻找到我们真心认可的有意义的生活目标。

3.情绪促改变

意义重大的需求通常不那么容易被满足。我们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会经历踌躇满志,也会体会低落消沉。若我们不想被这些情绪击垮,就要善用它的力量。负性情绪让人难以忍受,为了不再被这种情绪折磨,我们会想方设法地采取积极的行动避免再次体验这些情绪。而这种动力是平和的心境与愉悦的感受所不具备的,也是物竞天择过程中优胜的祖先们传递给我们的生存本能。疫情期间产生的负性情绪也许让我们学会了更好地自我防护,也许让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联结,也许让我们更多地获得了亲人的理解。这些都是负性情绪可能带给我们的积极改变。(学工部 心理健康中心 吴芳)

2018级人力资源管理 陈小羽


责任编辑:毕小艳

"; var footstr = "
"; var newstr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Name(printpage)[0].innerHTML; var oldstr = document.body.innerHTML; document.body.innerHTML = headstr+newstr+footstr; window.print(); document.body.innerHTML = oldstr; location.reload(); return false; }